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生活記錄-探訪洪耀春、郭麗雪夫婦的生態池

image

洪耀春先生家的生態池完工差不多快一年了,今天終於有機會進行探訪。洪先生的生態池位置距離民生橋約1公里,海拔約在200公尺左右,共設置有兩處,一個上池一個為下池,底質均為混凝土,並於池上搭設篷架,此外兩池之間有水管相接,據瞭解經過冬季還能保有部份水源不致於完全乾枯,這點在缺乏水源的山區實在是很不容易。

在上池及下池目前可見三根鐵架橫跨池區,洪太太表示主要是為了可以站在上邊進行邊坡的除草。事實上洪先生的整個園區都是使用人工除草,並不使用農藥及殺草劑,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生產的龍眼也更加安全及沒有農藥殘留。

生態池上池主要種植有水鼈、莎草、水簑衣、粉綠狐尾藻等,在池水中可以發現有白頷樹蛙的蝌蚪及成蛙,白天也很容易聽到白頜的叫聲,據洪先生表示池子裡還有拉都希氏赤蛙、澤蛙及日本樹蛙等蛙種。下池主要是以水鼈為主,生長狀況良好。

就我所知,在社區初步生態池營造成果來說,能留住水就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成果了,目前政良大哥及碧花姐的生態池在保水方面都還有些問題,主要是因為後者之生態池營造時採用自然泥土底質,在土質及施作上未全面使泥土孔隙緻密的狀況下,漏水的情況都還蠻嚴重的,有待進一步改善。

洪先生的生態池雖然規模不大,但也已經在乾旱的山丘上提供兩棲類及蜻蜓物種棲憩之地,為平淡的龍眼果園增添不少生態趣味。未來如有機會進行環境美化,個人覺得在池邊的土坡上則建議可以再栽植如野薑花、腎蕨、木賊、田字草等物種,更邊坡可以栽植木本植物(例如九九峰特色物種之台灣梭欏樹,若水源充足,種筆筒樹應該也不錯)。

池內及邊際區儘量減少外來種物種比例及覆蓋度,增加原生種如圓葉節節菜、狸藻、田蔥、野慈姑、水蕨等物種,池內根系較為強勢的物種(像是水簑衣及莎草科植物等),因為目前的生態池並不大,建議是種在小花盆內,以限制其根系發展,可以減少陸化及維管的問題。在金屬結構物方面或許可以木板包飾增加自然度。在水源方面增加一個較大噸位的雨水收集桶(水槽)應該也是未來生態池經營管理目標。

image

image

image

就初訪感受,整體環境感覺十分整潔明亮,且連繫本園區與民生橋間的1公里路況也十分良好。此外洪先生在園區還搭設了一個二層高的小屋子,視野良好,能將整個桐林橋至桐林國小附近的村落及遠方的山脈盡收眼底,實在是個適合經營採果體驗的好地方。

以上由家興報導。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生活記錄-訪談張春夏、張仲景先生

image

本週生活記錄訪談張春夏及張仲景先生,張春夏先生是張仲景的大哥,年紀相差約二十多歲,兩人均十分和藹可親。他們的父親約民國元年就來到桐林定居,當時舊地名稱為小鳳椅(聖鳳椅),地名的由來主要是地形如椅。

在這裡我們除了記錄北坑往昔生活相關事物外,也看到了很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喔。

image

張春夏的祖父及祖母手繪肖像。

image

張春夏的祖父手繪肖像。

image

張春夏的祖母手繪肖像。

image

黃藤編製的盾牌。

image

許多的舊兵器。

image

張仲景先生展演三十多斤的關刀。

 

張春夏先生是我們目前訪談對象中最年長者,讓我們對桐林舊事的瞭解更往前推進。張仲景先生對舊文物及花草具有收集的雅興,也讓我們獲得許多珍貴的資料。相關資料將待後續作更進一步的整理與呈現。

 

以上由家興報導。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生態推廣站-期中座談-於金桔農莊召開

image

98年度由特有生物中心所指導辦理之生態推廣站期中座談於7月23日在嘉義中正大學附近的金桔農莊召開,全省生態推廣站共87人參與,其中桐林村參加者有18人,十分踴躍。

image

當天的內容還包括邀請張永仁先生進行蝴蝶生態觀察與攝影課程、參觀金桔農莊的生態環境營造、蔡奇立老師的蝸牛資源及保育入門課程,最後由暨南大學彭國棟老師及特有生物中心解說教育組副研究員邱美蘭老師進行座談及檢討,圓滿的完成本年度之期中座談。

以上由家興報導。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生活記錄-訪談張政良、李淑鈴

image

本週訪問住在北坑的張政良、李淑玲夫妻,藉以瞭解北坑相關之往昔生活概況。參加本次訪問的人員有美芳、錦燕、泰發、家興等。

政良的祖父初進桐林非以務農起始,而是打獵維生,當時的環境條件像山羌、山豬這種中大型野生哺乳類動物都還算常見。政良父親也作過一陣子的獵人,在未生子前已轉作農,種香蕉、樹薯等。

早期相思樹砍伐後種樹薯,當時北坑產業道並未開發完成,冬季時大家在河床撿石頭整理溪路供大卡車進來搬運樹薯。樹薯種植兩年採收,當時水土保持觀念改變,而由於挖起樹薯會破壞水土保持,政府轉向不鼓勵種植樹薯,改以進口制價,農民紛紛轉種其他作物,約民國70年後,樹薯幾乎沒什麼人在種了。

政良在北坑的舊住址是北坑巷21號(現為民生路1092號),好幾戶共用1號,當時產業道路未開發,郵差送信只送到同仁號,大家都是去那裡拿信。政良提到一位身為退伍軍人的萬老先生在爭取產業道路上不遺餘力,相關事蹟值得再作訪談,可惜萬老先生好像已在去年過世。

政良還提到了一些舊地名如小北坑、鱸鰻堀等等,相關資料待後續再作整理。

 

以上由家興報導.

社區培訓-水保局-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說明會暨關懷班課程

image

98.7.18 社區辦理水保局-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說明會暨關懷班課程

image

本活動由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中分局主辦

原莊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辦.

課程由張義勝老師開講.

image

參與的人數還算不錯,大約有30~40人.

image

曹君言老師授課.

image

黃昭通老師授課.

image

針對上課內容提出相關問題請益.

image

最後以座談方式結束.

授課老師準備了相當詳實的內容, 並以其他社區成功執行案例解說後,大家對農村再生得到了初步的概念, 甚至也發生了興趣, 很希望能繼續上進階班~再生班的課程.

家興報導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鷺科-黑冠麻鷺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image

中名:黑冠麻鷺

學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

別名、俗名:黑冠鷺、暗光鳥

描述:

我覺得黑冠麻鷺是一種很美麗又常見的鷺科鳥類,成鳥羽色主要為菊褐色,帶一點黑色及白色小橫紋,頭頂黑色冠羽,雄鳥眼先藍灰色十分特別。黑冠麻鷺屬於留鳥,主要棲息在低海拔山區,主要捕食一些如魚類、蝦蟹類、蚯蚓、蛙類、昆蟲等小型生物。與其他的鷺科鳥類相較,習性並不是很怕人,經常會盯著人並以慢動作般在移動,那種感覺好像它正在催眠「你看不見我~ 你看不見我」。

黑冠麻鷺築巢在樹枝枝幹,巢材以簡單細枝條為主,成鳥與亞成鳥的體色有明顯差異。幼鳥身上以棕褐色為主,佈滿細小斑點。

在桐林也不少數量,注意樹林枝條間及林下空地,都有機會發現。繁殖期的夜晚,有時會聽到他們發出「深喉嚨的低沈哼哼聲」。

image 

image

這是在台中市國光路附近榕樹發現的個體,被上了腳環。
(台中 98.7.16)

image

嘉義.南靖糖廠(97.7.17)

image

北部拍的黑冠麻鷺亞成鳥(新店 97.4.23)。

image

膽大的幼鳥赤裸裸的出現在農耕地覓食。

(嘉義 96.12.4)

image

找到了! 黑冠麻鷺亞成鳥與蚯蚓上演生命的拔河。
(嘉義 96.12.4)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蜘蛛-白額高腳蛛-Heteropoda venatoria

image

98.7.11 pm08:31 霧峰桐林北坑溪

image

98.7.11 pm08:31 霧峰桐林北坑溪

image

98.7.11 pm08:23 霧峰桐林北坑溪

 

中名:白額高腳蛛

別名:白額巨蟹蛛

學名:Heteropoda venatoria (Linnaeus, 1758)

描述:

白額高腳蛛,台語俗稱「啦牙」,晝伏夜出為主,在一般的住家裡也有機會看到,也是一般住家中最大的蜘蛛,行動十分敏捷。蜘蛛雖然有八隻腳,但是在家裡有時會看到六隻腳或七隻腳的個體,其實沒什麼特別的,通常只是腳斷掉所造成的。

「啦牙」與「嘎捉(蟑螂)」這類步行快速的節肢動物,是經常在家裡讓人驚聲尖叫的一種生物,不過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啦牙」也會獵捕「嘎捉」,如果你知道「啦牙」有這種功能之後,下次也許當你拿起掃把時,會放它一馬。

就外形特徵上來說,用點想像力,白額高腳蛛雄蛛的頭胸部背甲還真像是小狗戴著墨鏡,並且咬著白色的小骨頭。

image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桐林南坑~峰谷、金陵山路況及自然度現勘

就整個霧峰地區而言,地勢主要可分為東西兩大區塊,其中東側屬山地地形,而西側屬平地地形,主要的自然森林資源均分布在東側區域。東側山麓地帶則依開發程度的差異,影響了現有森林資源自然度的高低。

本週生態小組家興及美芳為了實地瞭解桐林村南坑~峰谷村之間連接道路的路狀及自然度概況,進行了初步的現地勘查。路徑是由峰谷往南坑方向探勘,此外也順道造訪因敗犬女王一劇而知名度昇高的金陵山圓滿教堂。本區部份雖屬安置往生者塔位,如無特殊忌誨,因為金陵山此景點同時包括天主教、佛教、道教等不同之宗教風格建築,為霧峰特色景點之一,十分值得造訪。

image

金陵山圓滿教堂9:00AM (上照)。

image

至善寺9:09AM (上照)。

image

白陽聖廟9:10AM (上照)(廟下側似乎尚未完工)。

image

新峰橋9:23AM (上照)(跨越乾溪的橋樑,可能是連接新生路-峰谷,故名新峰橋)。

image

新峰橋附近植被概況(上照)。

image

福地橋9:31 AM (上照)(水質看起來有一些白色不明物質~要往桐林南坑的話,要在橋頭前左轉往新生路)。

(如果直經福地橋更往東行約4公里即至霧峰高爾夫球場)

image

福地橋附近植被概況(上照)。

image

新生路途中溪流一景(上照)。

image

內暗坑橋9:41AM (上照)。

image

內暗坑橋上游有新設的護岸及掛淤造灘用的丁壩,護岸兩側並設置有小石梯(上照)。

image

坑林橋9:49 AM (上照)(要開車去南坑, 不能走這橋)。

image

看到這個牌子就安心一點了~(上照)

image

福德橋9:52AM (上照)(過橋後的亭子裡有土地公廟)。

image

南坑六號橋10:05AM(上照)。

image

南坑六號橋的崩塌地質景觀 10:05AM(上照)。

本次一邊開車一邊認路及拍照,由峰谷的金陵山(有下車晃晃及拍照)至南坑六號橋路程共花費約1小時。如果只是單純開車,估計應該是不用30分鐘即完成此段路程。

期間僅遇到3個騎自行車的車友. 汽車不超過3台. 及1個年輕的釣客.

路途中大部份的土地利用仍以果樹(包括龍眼、荔枝)、檳榔等為主,但途中有幾個路段仍保留有較原始、自然度較高的植被。就開車來說,整體路況不錯。

途中有經過一段較大的地勢起伏(海拔約284公尺),騎腳踏車可能較為費力、若是開車乘客可能會有點暈車(視個人情況而定)。

image

此外據曾修築過金陵山之長者表示,由金陵山往南坑,下山時可直經峰谷國小而不須在峰谷國小前左轉,這條路徑與本次走法之路徑最後應該會在一個有堆疊廢棄車輛之處相匯接(有可能是走經過慧緣禪寺的路). 此路徑或許排入下次探討坑口村自然環境概況時一併確認。

就生態旅遊而言,評估目前仍以桐林之青桐林森生態產業園區較具潛力及規模(畢竟已朝此方向發展了)。就自行車玩家而言,南坑往峰谷之路況目前由於車輛不若北坑產業道路頻繁,相對之下騎自行車應較為安全,但往來車輛較少,說起來也是另一方面的不安全。在桐林地區如果只是在南坑附近騎自行車,但不要越過山頭,還算是一個不錯的環境。

 image

由金陵山走此路線到桐林民生橋約12公里,相關橋樑位置分布如上圖。

 

以上由家興報導。

98.7.11 生態調查(夜調補充調查篇)

原訂 98.7.4 的夜調行程,因為當天雨勢而受到中斷,於98.7.11進行夜調的補充調查。但由於生態小組的主、副召集人身兼人文調查小組的成員,本週的行程十分的滿檔,本次補充調查除本組主、副召集人外,未特別通知其他相關成員,相關成員也沒有人電話洽詢,因此僅由家興、美芳兩人進行。

調查日天氣屬晴,本週較大的重點在於褐樹蛙族群及台灣葉鼻蝠消失。目前溪裡以日本樹蛙數量最多,走溪床可聽到小雨蛙、面天樹蛙、貢德氏赤蛙、白頜樹蛙、虎皮蛙的鳴叫聲。停車點可發現澤蛙、拉都希氏赤蛙等蛙種。蝙蝠類雖台灣葉鼻蝠消失,但本次記錄有一隻棕蝠。

image

上照為日本樹蛙。

 

調查期間溪床水質無明顯污染或劣化現象,仍可發現拉氏清溪蟹、粗糙沼蝦、蝦虎、溪哥類魚種。

就原訂有計畫於8月前往賞褐樹蛙的民眾,很可能今年就此錯過了。目前評估建議將賞蛙的期間移置一般梭德氏赤蛙大發生的秋冬季。

 

以上由家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