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由誰來決定社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image

今天很高興參與了一個亞洲大學關於社區的小小討論會,

與會者有廖淑娟(亞大社會工作學系)、陳鯤生老師(大肚山台地社造工作室)、美燕、孫崇傑(小毛)老師、柯義雄先生(農會休旅部)、阿清、佳修、萊園的林正光先生(鳳梨)(萊園發展協會總幹事)、張芳玲小姐、舊正的林綉汝理事長等等等以及桐林社區的淑鈴、美芳及家興。

大家都發表了多元的看法與意見, 讓我收獲良多.

(But, 這種活動,有一點可惜的是沒有會議記錄這個步驟. )

社造? 每個主動參與者與被動參與者都可能有很多的疑問?

什麼是社區要的? 什麼是適合社區的? 誰來主導? 怎麼樣快速有效?

我一個個人為什麼要去在乎整個社區想要什麼?

還是我只是在乎我自己想要什麼? 這樣對嗎?

我是否能將心比心呢? 我如何將心比心呢?

我覺得某個發展對社區很好, 但整個社區大多數的人都不這麼覺得? 所以我覺得很苦嗎? 究竟是他們很怪? 還是我很怪?

我好想幫社區做什麼? 但我不知道社區要什麼? 說實在我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會不會最後我花了很多時間作的努力,也達成了目標,結果那好像不是我要的? 甚至完全後悔? (尤其是在產業發展的層面上)。

我是不是在幫別人抬轎?

有沒有可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

哇你們怎麼都想這麼多?

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民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導風格,我們是唯一

其實就桐林社區來說,很多人覺得桐林能在社造中相對成功,是因為有很好的生態資源、居民都能很主動熱心參與公共活動…,或許是吧,但這並不是一夕之間完成的,開頭是有困難的,過程是辛苦的,後續發展改進的空間也還很大的,在這麼困難、辛苦與不完美之前之間之後,那究竟是什麼吸引大家持續投入,我覺得正是在這些過程中,「人情味」它醱酵了。

帶頭的人,包括我們自己必須很清楚的明白及瞭解,既然有心作這種工作(or 服務), 那就是一種發願、一種修行, 苦是正常的、難是正常的,但是當看到夥伴們能開心,效益漸次擴大,也正因為有先前的苦與難,才會使得後面的成就感那麼大,乃致於中毒於社造工作不能自拔。我常看到成功的領導人他們雖然心裡苦、難、累,但卻不是輕易掛在嘴上,在他們心裡作這種事也決對不是一個交差,而是給自己一個交待,我真的很配服這等人中之人。

在桐林社區,不論是發展生態調查、偶劇、風味餐等等,事物本身最終完成的成果反而不是那麼的重要,但是從各方面試圖發展一個社區居民可以共同參與的活動事件、分享的平台、表演的舞台,讓大家產生共同的興趣、話題,進而凝聚社區的共識、擴大社區民眾對公共(公眾)事務的參與(及表達意見),逐步完成意見溝通平台,「慢慢的、彼此尊重的」調整及帶領整個社區得到更幸福踏實的生活,這只是個很一般的目標,但卻也很明確不是嗎? 誰一開始會知道社區的終究方向與目標,這是一種牽繫時代潮流、地區特色下動態的平衡。

晚上要打羽球, 先這樣, 待續…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你的文章寫得真好,我也有同感!

A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