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林生態村的願景一角 桐林,以農立村,大部份是農民,而主要的產業是龍眼、荔枝、香蕉、鳳梨。 為了要讓大部份的農民能逐漸體認近年桐林社區在人文、生態營造的價值, 如何讓人文生態活動、景觀營造與農民的生活、產業實務結合, 牽涉未來相關活動能否永續經營之關鍵。
那麼要如何連結活動、環境美化與產業, 有人反應,應該要設立生態示範園區, 沒有錯,在桐林,有一個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但是一般遊覽車不易到達。 所以,觀光資源還無法獲得最良好的利用, 但這並不可惜,因為好的環境通常都是因為交通不便利才能得以喘息。 因此有人反應,那就繼續維持現況,不要讓遊覽車到達,避免人太多反而破壞桐林的原始森林環境。 把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定位在深度自然之旅的行程就好。
反而在聚落附近,那些實際有在進行農作的園區,自然環境本來就已經受到較多的干擾,反而可以用來加強生態及美化的營造。 首先想像一下,訪客來,就是分幾組帶到我們各個創意生態園區去體驗, 體驗什麼? 任何農事都可以因客層進行不同的解說及體驗,若能結合生態、人文故事及特色那又更好。 例如,我們都知道龍眼木要落梢, 但是要怎麼落? 這並不是大家都知道, 落梢其實也是有很多的技巧與故事。 過去的人務實,龍眼樹高又大,採收時還要爬天梯;現在則是重方便管理與安全,實施龍眼矮化全省第一。 不但讓訪客聽故事、知道產業發展史,也可以實際來試試看, 進而跟龍眼樹產生一種情感。
又例如,落下來的龍眼樹枝梢是直接丟掉, 還是還可以怎麼利用? ok , 可以烘龍眼、作木藝。木頭烘的龍眼乾拿出給訪客吃, 比較一下。 教他什麼才是好吃、為什麼桐林龍眼乾的品質最好,若是要送人,或自己補身體,就是要怎麼吃... 另外, 園區的主人就可以把落下來的梢切切咧,作一些園區的創作, 讓訪客欣賞, 當然,也要切一些材料讓訪客也來動手作, 這樣才能與那些在市區、室內作木材DIY的場域有所區別啊! 要特別強調只有在這裡的臨場感,才是真正的農事農藝體驗。(有些事情,只要自己特別去強調,訪客就會覺得有特色)。
動了手用了心,日子過得很開心,一開心,寸金難買寸光陰,肚子餓就要吃點心(餐點)。點心裡面有什麼? 就是桐林特產下去做的點心(餐),例如蓬萊竹、龍眼、荔枝、鳳梨、香蕉皆可入菜。 入菜的材料皆要創造有故事。有故事,就有人情味;覺得好吃,產品自己會說話。
留名片給客人,也跟客人留電話,有什麼活動,就call 客人帶小朋友來參加。 要是更麻吉,認養樹木跟貓頭巢箱也都很讚。可以彩繪巢箱,掛在樹上,為失去森林樹洞巢穴的貓頭鷹盡一份心力。也讓貓頭鷹為健康少農藥的果園管理盡一份心力。 所以說,發展農民自家的生態產業園區非常重要,真真正正可以結合生態、人文生活與產業。 讓農民獲得一種協助他人體驗農作生活情趣的成就感,這也將是支持農民發展及維護生態人文及環境的原動力。
怎麼做呢? 由於每個園主的巧思不同,立地資源與興趣方向也不同,說不定會再發展出各種爭奇鬥豔的創意。因此初期,可以先選擇3~5個點加強協助及營造,徵求勇於嘗試的人來引領大家,透過研訓課程知曉相關案例吸收經驗。 目標就是要讓其他的人看到時,紛紛產生想要彷效的心思、情趣與創意發想。 一不小心,我們就達到了所謂「擾動社區」的效果,那也是社造過程中所樂見的。 能不能作到? 只要主事者用心,公而不私,多加宣導,村民人人自然願意同心協力,聚沙成塔。
當然最重要的人,還是有心把傳統農業生態化經營的園區主人,將具有社區領導及示範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