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20091213-龍眼文化創意暨家政四健聯合成果展翦影

image

20091213-龍眼文化創意暨家政四健聯合成果展

本活動由霧峰農會指導,於2009年12月13日,於霧峰鄉農會桐林集貨場圓滿完成。

內容活動眾多,吸引約300人次以上之村民及遊客參加,十分成功。

 

 

以下為部份活動翦影:

image

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林淑玲擔任主持人。

首先上場表演的是小朋友的小提琴演奏。

image

洪耀春先生及李淑玲小姐等帶領表演社區歡迎舞蹈。

image

桐林魔豆工坊-木偶劇場(好餓好餓的毛毛蟲)。

image

大家圍觀偶劇。

image

桐林魔豆工坊-木偶劇場(好餓好餓的毛毛蟲),

當蝴蝶羽化飛出時,前排的小朋友也高興的跳起來!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TBN Taiwan Biodiversity Network 生物多樣性地理資訊系統

image

生物多樣性調查資料最新網站開跑了,提供學者、民眾調查物種資料及相片上傳及管理功能。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加利用。

 

TBN Taiwan Biodiversity Network  生物多樣性地理資訊系統

http://www.tbn.org.tw/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20091211 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與蝶有約摺頁

轉曲 -00_生態導覽地圖_正面

轉曲 -00_生態導覽地圖_反面3

桐林社區生態推廣站有五組,其中北坑組歷經兩年調查,累積不少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的蝶類資料,今年由農會創新農村社區人文發展計畫-「牽手繪桐產業再造藝家鄉(四)」輔導,在農會指導員林雪慧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坤河、理事林淑玲、其他推廣站站長、組員、社區長者的熱心協助下,始能將調查成果由摺頁呈現。也希望透過摺頁介紹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及社區的生態調查推廣站。

您知道霧峰蝶類資源最豐富的地方在哪裡嗎? 其實就在我們居住的桐林。桐林屬低海拔山區,部份山坡地保留良好植被,為多樣的蝶類物種提供食草植物來源,經由調查及文獻收集結果,評估桐林地區可能出現的蝶類可能約在150種,在摺頁中選擇較常見、較大型或較具代表性的蝶種共55種,這些蝶類十分適合作為社區學童、居民、遊客,認識桐林地區蝶類的入門物種。

為什麼這麼多的蝶類出現在桐林村,而沒有出現在霧峰的其他村里?

如果想要認識及欣賞這些蝶類,要選擇在什麼時候? 到什麼地方去觀察?

社區的生態調查活動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家的小朋友可以參與嗎?

這些問題,住在桐林的您,不能不知道喔。

 

如果您想要知道相關的資訊,歡迎與生態園區推廣窗口聯絡。

也可以在 「九九峰‧爬爬山」http://99f-pp3.blogspot.com 

-桐林生態社區影像雜誌,看到相關活動資訊喔。

-----------------------------------------------------------------------------

北坑組的組員介紹:

黎家興-召集人,負責調查時間安排、及整理相關調查資料

林美芳-副召集人,負責聯絡事宜、資料回傳,此外也負責植物的調查記錄

張政良-負責蜻蜓、蛙類調查記錄

李淑玲-負責蜻蜓、青蛙調查記錄

黃淑敏-負責蝶類調查記錄

楊月霜-負責鳥類調查記錄

image

20091209 98年度中中苗地局推廣型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課程第二天

image

今日課程為「旅遊遊程規劃」,原訂由陳啟榮老師主講,因業務關係,由南投林管處 許逸玫技士主講。

內容主要針對旅遊名詞解說、案例分享,並且說明桐林社區未來可異業結盟的行銷方式。

出席狀況踴躍,參加的村民約40多位。

 

家興報導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20091209 98年度中中苗地局推廣型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課程開始

image

課程內容如下:

98年度中中苗地局推廣型農村再生培根計畫

98.12.09(三) 生態旅遊 黃昭通

98.12.10(四) 旅遊動線規劃 陳啟榮

98.12.16(三) 旅遊服務的品質 陳炳輝

98.12.17(四) 農村生態與工法 張義勝

98.12.23(三) 公共空間營造與閒置空間再利用 胡清明

98.12.24(四) 產業行銷包裝與宣傳 曾千豪

上課時間均為 19:00~22:00 (3hr)

主辦單位: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中分局

承辦人:劉鎮榮 工程員 04-25261166 #2405

推廣型團隊

承辦: 原莊景觀程有限公司

主持人: 張義勝 04-23223032#15   0926-818661

執行: 林玲宜 04-23223032#14   0911-127530

e-mail: manor@ms15.hinet.net

上課地點:培力中心 (桐林村民生路606巷30號)

社區聯絡人:林震科 0933-445297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桐林生態村的願景一角

桐林生態村的願景一角 桐林,以農立村,大部份是農民,而主要的產業是龍眼、荔枝、香蕉、鳳梨。 為了要讓大部份的農民能逐漸體認近年桐林社區在人文、生態營造的價值, 如何讓人文生態活動、景觀營造與農民的生活、產業實務結合, 牽涉未來相關活動能否永續經營之關鍵。

那麼要如何連結活動、環境美化與產業, 有人反應,應該要設立生態示範園區, 沒有錯,在桐林,有一個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但是一般遊覽車不易到達。 所以,觀光資源還無法獲得最良好的利用, 但這並不可惜,因為好的環境通常都是因為交通不便利才能得以喘息。 因此有人反應,那就繼續維持現況,不要讓遊覽車到達,避免人太多反而破壞桐林的原始森林環境。 把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定位在深度自然之旅的行程就好。

反而在聚落附近,那些實際有在進行農作的園區,自然環境本來就已經受到較多的干擾,反而可以用來加強生態及美化的營造。 首先想像一下,訪客來,就是分幾組帶到我們各個創意生態園區去體驗, 體驗什麼? 任何農事都可以因客層進行不同的解說及體驗,若能結合生態、人文故事及特色那又更好。 例如,我們都知道龍眼木要落梢, 但是要怎麼落? 這並不是大家都知道, 落梢其實也是有很多的技巧與故事。 過去的人務實,龍眼樹高又大,採收時還要爬天梯;現在則是重方便管理與安全,實施龍眼矮化全省第一。 不但讓訪客聽故事、知道產業發展史,也可以實際來試試看, 進而跟龍眼樹產生一種情感。

又例如,落下來的龍眼樹枝梢是直接丟掉, 還是還可以怎麼利用? ok , 可以烘龍眼、作木藝。木頭烘的龍眼乾拿出給訪客吃, 比較一下。 教他什麼才是好吃、為什麼桐林龍眼乾的品質最好,若是要送人,或自己補身體,就是要怎麼吃... 另外, 園區的主人就可以把落下來的梢切切咧,作一些園區的創作, 讓訪客欣賞, 當然,也要切一些材料讓訪客也來動手作, 這樣才能與那些在市區、室內作木材DIY的場域有所區別啊! 要特別強調只有在這裡的臨場感,才是真正的農事農藝體驗。(有些事情,只要自己特別去強調,訪客就會覺得有特色)。

動了手用了心,日子過得很開心,一開心,寸金難買寸光陰,肚子餓就要吃點心(餐點)。點心裡面有什麼? 就是桐林特產下去做的點心(餐),例如蓬萊竹、龍眼、荔枝、鳳梨、香蕉皆可入菜。 入菜的材料皆要創造有故事。有故事,就有人情味;覺得好吃,產品自己會說話。


留名片給客人,也跟客人留電話,有什麼活動,就call 客人帶小朋友來參加。 要是更麻吉,認養樹木跟貓頭巢箱也都很讚。可以彩繪巢箱,掛在樹上,為失去森林樹洞巢穴的貓頭鷹盡一份心力。也讓貓頭鷹為健康少農藥的果園管理盡一份心力。 所以說,發展農民自家的生態產業園區非常重要,真真正正可以結合生態、人文生活與產業。 讓農民獲得一種協助他人體驗農作生活情趣的成就感,這也將是支持農民發展及維護生態人文及環境的原動力。

怎麼做呢? 由於每個園主的巧思不同,立地資源與興趣方向也不同,說不定會再發展出各種爭奇鬥豔的創意。因此初期,可以先選擇3~5個點加強協助及營造,徵求勇於嘗試的人來引領大家,透過研訓課程知曉相關案例吸收經驗。 目標就是要讓其他的人看到時,紛紛產生想要彷效的心思、情趣與創意發想。 一不小心,我們就達到了所謂「擾動社區」的效果,那也是社造過程中所樂見的。 能不能作到? 只要主事者用心,公而不私,多加宣導,村民人人自然願意同心協力,聚沙成塔。


當然最重要的人,還是有心把傳統農業生態化經營的園區主人,將具有社區領導及示範作用。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他山之石-大坑風車節-2009大坑嘉年華-大坑第一味

他山之石-大坑風車節-2009大坑嘉年華-大坑第一味

2009.11.02 家興報導

image

image

最近桐林社區正在進行示範點計畫,上課講師提到藉由社區特色意象的營造,可以快速有效的提昇社區特色,並可能引起大家爭奇鬥豔的創造力發想。

今日出差正好經過大坑東山路,在逢甲橋就看到很多風車,立刻就引起我們的好奇心,並下來拍照。

image

在大坑東山路圓環整個滿滿的都圍了風車。圓環裡的樹木是樹齡300年左右的楓香。

image

從逢甲橋到紙箱王再到鄰近的民居似乎多多少少都有參與這個活動,

因此在家家戶戶大都插有幾支風車應景。

image

就連冰台也可以給它插上幾支。

image

插國旗的地方也可以來上幾支。

image

這是往紙箱王橋樑上的紙藝創作,可以測試自己認識幾個?

image

東東芋圓前面的風車組。

image

東山路馬路邊的導覽廣告招牌我們只能斜斜的拍,因為站的太靠近馬路中央很危險。

image

可能因為風很大的關係,有不少風車已經被風吹跑了,仔細看風車的梗是衛生筷,並且用釘槍固定,另外有些則是用黏膠固定。不知道這些筷子是不是回收的拿來用,若是的話也算是資源回收再利用了。

image

紙箱王這邊的木架有塗成白色的,感覺比較好看、比較夢幻一點,好像到了童話故事王國。

 

回家後上網查了一下資訊,這應該屬於2009大坑嘉年華的部份內容,活動除了吃之外,還包括了淨山跟摸彩,但目前主要活動好像都已經結束了。

收錄相關資訊,提供本社區村民作一些參考。

 

image

http://www.twleya.com.tw/2009dakun/index.html

image 

相關報導收錄:

http://www.tccg.gov.tw/sys/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ab1ec9f:16bd&theme=tccg&layout=

2009大坑嘉年華—千人辦桌反應熱烈 開放訂桌不到2小時就額滿

發布單位:新聞處 發布日期:2009-9-17  16: 1: 0

        台中市政府為刺激大坑地區消費、積極協助當地的產業發展,近年來不斷加強相關建設並構思活動,效果已逐漸顯現。以連續四年舉辦的「大坑嘉年華—千人辦桌」活動為例,訂桌額滿時間愈來愈快,今年開放訂桌不到二小時即已爆滿,表示大坑地區的美食已受大家的肯定。
臺中市政府新聞處長曹美良表示,市府行銷大坑可說不遺餘力,積極辦理大坑地區相關活動,並結合在地大坑商圈發想新的旅遊話題,今年大坑為配合千人辦桌活動,佈置許多彩色的風車,讓到大坑遊玩的民眾像到風車花園一樣,到處都有拍照的景點,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到大坑體驗一下。
曹處長同時指出,除了千人辦桌之外,還另外規畫「大坑飄香、傳愛祈緣」、「預測『大坑第一味』」、「樂活嚐鮮淨山行」等系列活動進行,民眾只要在10月9日前至大坑商圈指定店家消費滿300元即可兌換祈福風鈴乙個及摸彩券乙張,抽200名自行車萬用包;或至出菜店家品嚐指定菜,可得預測摸彩券乙張,有機會抽到50cc機車乙台;淨山活動於9月16日起至10月5日報名,限額1000名,走完全程可兌換DIY風車材料及摸彩券乙張,有機會將自行車騎回家,歡迎民眾共襄盛舉,詳情請至活動網站:www.twleya.com.tw/2009dakun。(9/17*3)

-------------------------------------------------------

http://www.tccg.gov.tw/sys/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ab08cda:3a77&theme=tccg&layout=

2009大坑飄香10/9千人辦桌 胡市長:要訂趁早,否則要等明年!

發布單位:新聞處 發布日期:2009-9-16  15: 0: 0

        皮脆肉質細嫩多汁之「甕仔雞」、讓您口齒留香「海鮮和風沙拉」、保留肉質原味「筍尖山豬肉」、擁有獨特高貴口感「筍筍如魚」、肉嫩且鮮甜多汁「烤肥鵝」、品嚐單純好味道「桂竹竹筒飯」、味美好吃「筍絲豐肉」、清爽不油膩「苦瓜封肥腸」、養生清甜又美味「白玉竹笙山藥盅」、Q甜而不膩「東東芋圓」等10道台中大坑精緻道地美食,想一次嚐鮮嗎?9月17日上午10點起,請逕洽訂桌專線04-22399889大坑商圈管理委員會洽詢,每桌只要3800元,每人限訂1桌,限100桌,額滿為止。
大坑地區的年度盛事,已邁入第四屆之「2009大坑嘉年華」活動,自今(16)日起至10月10日止,活動長達3個禮拜;今年包括有「樂活大坑 風中祈緣」、「預測大坑第一味 機車騎回家」、「秋嚐好味 千人辦桌」及「樂活嚐鮮淨山行」等系列活動。
每年大坑嘉年華活動之重頭戲「千人辦桌」,今年台中市府特也邀集大坑商圈各美食餐廳主廚聯合掌廚,設計了10道當令的拿手好菜,這10道大坑道地美食佳餚,包含東山棧的「甕缸雞」、東山江屋的「海鮮和風沙拉」、三河弦的「筍筍如意」、龍莊的「麒麟烤肥鵝」、竹之鄉的「桂竹竹筒飯」、紅瑛的「筍絲封肉」、東山廣場的「苦瓜封肥腸」、陶莊的「白玉竹笙山藥盅」及餐後甜點「東東芋圓」,也於今(16)日記者會上搶先曝光。
台中市長胡志強表示,這10道菜色都是大坑在地名菜,聞名全省,清爽美味,好吃又健康!去年的大坑嘉年華千人辦桌活動,一開放訂桌,短短不到2個小時,桌數全被訂光,可見我們的千人辦桌活動已經辦出名聲。
胡市長也說,去年,他也特地邀請台北、香港等地的美食老饕來品嚐大坑美食,今年這些老饕們就自己打電話來詢問,大坑千人辦桌何時要辦,也請他幫他們先預訂。胡市長也於今(16)日記者會中大聲疾呼,大坑千人宴,要訂趁早,否則要等明年!
為協助受災民眾早日走出困局,重整家園,大坑商圈管委會主委東正勝、大坑圓環福德祠管委會主委廖朝宗,也於今(16)日記者會中,分別代表大坑商圈管理委員會與大坑圓環福德祠管理委員會捐贈「大坑飄香 傳愛祈緣」(千人辦桌)餐款38萬元,與10萬元,由胡市長代表接受愛心款;所捐款項48萬元將全數匯入台中市府「莫拉克颱風-愛心捐款」專戶,供協助災民重建用。
大坑商圈管委會主委東正勝表示,參加的店家以921地震受災戶的同理心,有感於災民的苦難,懷抱著感恩惜福之情,將民眾訂餐所得餐款38萬元全數捐贈給市府的88水災專戶。
另,胡市長等貴賓也於大坑圓環福德祠旁的祈福牆懸掛祈福風鈴;胡市長於祈福鈴上寫下「大坑大發!」,祝福大坑能大賺錢!
市府新聞處長曹美良表示,雙十佳節登場的「2009大坑嘉年華」是年度既定的振興商圈活動,本活動已舉辦多年,活動也愈辦愈好,今年包括有「樂活大坑 風中祈緣」、「預測大坑第一味 機車騎回家」、「秋嚐好味 千人辦桌」及「樂活嚐鮮淨山行」等系列活動。
率先上場的是「預測大坑第一味」,及「樂活大坑 風中祈緣」活動,民眾自即日起至10月9日止,至參與「千人辦桌」的店家用餐即可獲得「大坑第一味」的票選單,把票投入您心目中第一名店家的投票箱,10月9日辦桌活動當天,若預測的店家榮登「大坑第一味」,將有機會抽中50c.c.摩托車乙台。
另於活動期間,在大坑商圈消費滿300元即可向店家兌換祈福風鈴乙個,可懸掛於大坑圓環土地公廟前,為災民、為台灣祈福。
10月9日(五)的「秋嚐好味 千人辦桌」是本次活動重頭戲,晚間7點在經補庫停車場席開百桌,餐宴中安排有精彩的晚會,參加訂桌的民眾每人可得摸彩券一張,民眾既可吃到新鮮又道地的大坑美食,還有機會將液晶電視搬回家喔!
隔天一早10月10日(六),「樂活嚐鮮淨山行」活動則是邀集愛好爬山休閒的民眾參加,由經補庫停車場出發,攀登大坑的九號登山步道,民眾藉爬山之餘,順便撿拾沿途垃圾,維持大坑登山步道的清潔,讓愛好登山人士享受乾淨的健身環境。參加民眾回到出發地,可兌換風車DIY材料一份、樂活淨山活動摸彩券一張,獎項有高級自行車等。
今年活動真是有吃又有「抓」,有興趣的民眾動作一定要快!詳情請上活動網站:(http://www.twleya.com.tw/2009dakun/)查詢。訂桌專線:04-22399889洽大坑商圈管理委員會(9月17日上午10時開始接受訂桌,每桌3,800元,限100桌,額滿為止)。
淨山報名:04-25346271洽立野整合行銷公關有限公司(9月17日上午10時至10月5日下午5時受理報名,限額1,000人)。(9/16*4)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社區培訓-霧峰農會.桐林.98年度整合農村社區組織發展樂活農業示範計畫課程-我對陳炳輝老師的印象

社區培訓-霧峰農會.桐林.98年度整合農村社區組織發展樂活農業示範計畫課程-我對陳炳輝老師的印象

2009.11.1 家興報導

image

個人最早知道陳炳輝老師是在購買了「導覽解說實務」這本書,但是老實說相較於親身互動,僅僅看個人著作有時是很難實際去瞭解一個人的個性,這次親自上了陳老師的課可說是印象深刻。

星期日的這場課從9:00開始,陳老師一開講可能就把不少人惹毛了,現場氣氛還有點凝重…我想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他說他自己比在座的每一個人都還要更瞭解桐林喔,哇,這可真的是挑釁意味十足的話。還說到了今天下午四點,大家會捨不得讓他走,我心想會不會太往自己臉上貼金了啊,心裡也不禁為他捏一把冷汗,有須要賭這麼大嗎?

不過隨著時間的過去,老師用他的實力證明了一切,讓參與的學員感到獲益良多。

陳老師的魅力到底在哪裡?

(1) 首先我覺得是豐富的知識與經歷,以及把事業作到專業的認真態度。這都是基本功,沒有相當長時間的累積是很難達到的。

(2) 充滿極度的自信,此外因為有(1),而不會流於自大,反而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

(3) 與其說陳老師是講師,我寧可用教師這個名詞,因為課程裡真的包含了「實務教學」,他表演如何讓一個小孩很快變成解說員,執行的態度嚴謹而以鼓勵及偷偷說答案的引導,才三次,小孩就克服心理障礙能侃侃而談。充分展現身為一個「引導人」(or 教師、領導人)的專業。

(4) 點出在導覽解說時的重點就是要會牽絲,他所謂的牽絲是與自身的產業面作連結,帶到產業行銷,這點讓學員都有正中問題核心的感覺。此外也指出,解說必須要有「切身性」,解說的內容與我有什麼關係? 與遊客有什麼關係? 這些都提供未來進行社區解說時很好的著力點。(註:有的描述是用我自己的口語與名詞,但意思應該是相近)。

(5) 好的實務課程內容,案例是不可少的,這方面老師也提供了很充實的內容,讓大家增廣見聞。包括宜蘭武荖坑的百牛案例、蔥蒜節、三星上將梨、鴨耕米、保祐米…等。

(6) 提出一些口訣,增加大家好記好用的方法,例如提出「三留產業」,這可不是「三流產業」,所謂三留指的是留人、留錢、留心,這三者還有一點前後關係。三美vs三好,三美是美景、美食、美心情 vs 三好是好髒、好亂、好無聊。呵呵。

(7) 其實一開始陳老師還提出一個觀念,我認為那可算是一種信念,就是「沒有優點,就來創造優點;沒有特色,就來創造特色」,總之只要想要而沒有的就積極來想來作就是。

(8) 綠美化,先種草。簡單明瞭也是一種風格。

內容很豐富很充實,沒上到課的人實在可惜了。


社區關於資訊傳遞是有一些弱,值得補強,

因為有時看到別人沒來,我們以為是因為他很忙或有事,

結果沒想到是沒收到通知.

我們發現了這樣的問題,希望能討論如何解決這種問題。

未來也期待能夠加強資訊公開及傳遞的效率。


我們一直認為,經營社造,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工作顧好,把自己的家事處理好才來,切不能本末倒置,因此,每個人難免有時沒機會參與,那如果能有事後補救的措施,那也不錯。我們認為加強社區自發性的生活記錄工作,聯絡幾個人整理上課筆記,應該都值得嘗試。唯獨,我們不可能期待每件事都有人安排好,我們都積極在想,自己能做的部份在哪裡。


---------------------------------------------------

上完課,各位學員,其實大家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在思考的問題,(1) 為什麼這麼好的課只有這麼少人來上? (2) 這麼好的課內容要怎麼樣才能吸收? (3) 要如何達到老師說的境界?

沒關係,這就要應用老師說的「沒有優點,創造優點」的反面話,也就是「有問題,就來解決問題」。

關於 (1)如果只是…唉…其他人怎麼沒來,那只是消極的想法,積極一點我們可以把內容記下來,然後再說給其他人知道,我們也可以趕快看有誰不知道,趕快通知他們來上課。 我們常常期待別人多做些什麼,其實自己能做的也還很多喔。

(2)好的內容怎麼樣才能吸收,就是要好好作筆記、錄音、拍照,除了老師覺得受尊重,我們將來也有機會重覆練習。人家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

(3)問老師。 (這樣最實在,這不誇張,前提是自己知道問題在哪裡? 也許您已經作的很好了,沒有問題 ^_^)

針對 (1)、(2),其實這也是社區生活記錄的一部份,目前僅有少數人投入,但是留下的資料卻是永恆。當下看也許只是生活記錄,將來說不定能成為文史、自我教育訓練的教材,因此想對大家說「社區生活記錄,須要您的投入!」,「只要有興趣,請與我聯絡;沒有與我聯絡,我會與您聯絡 ^_^」。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社區活動-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拍攝社區生態推廣站

社區活動-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拍攝社區生態推廣站

2009.10.31 家興報導

image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非常有名,也是製作M.I.T台灣誌、台灣探險隊、大河台灣、台灣古道誌、台灣世紀之旅、繽紛台灣再發現等優質節目的團隊。

在本週六(98.10.31)他們到霧峰桐林社區拍攝「桐林社區生態教育推廣站」生態調查活動及相關社區產業文化。

這個活動在桐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坤河先生等人的大力推廣下,也吸引了不少村民投入,包括淨溪及支援攝影團隊的拍攝工作。

image

導演阮桂瓊小姐與中坑組的組長江碧花小姐討論今日的工作安排。

image

桐林社區有五個生態教育推廣站,主要有北坑、中坑、南坑、暗坑及北溝等五個組,分別在社區內不同環境地點長期進行生態調查工作。其中上圖為中坑組,成員有碧花、丹鳳、錦燕、桂雪、金香、逢良等六人,主要調查項目為蜘蛛及植物。

image

組員以輕鬆的步調,表現如同往常一般,前往目標樣區進行調查。

(其實也NG了幾次~ ^_^)

image

組員桂雪正很認真的尋找蜘蛛。

image

攝影團隊正使用高級攝影機及高級鏡頭,仔細的拍攝蜘蛛。真期待拍出來的效果。

image

由於現在正值梭德氏赤蛙大量進入溪流的繁殖期,夜間增加安排北坑組的採訪,上圖為北坑組組員淑玲解說今日之調查成果。

image

每年9月底~隔年1、2月這個時期,梭德氏赤蛙在山坡與溪流的遷徙過程中,很容易被往來的車輛壓死,因此也希望透過影片的宣導,讓大家未來在經過北坑產業道路此路段時能減速慢行,讓蛙類能有時間跳離。

 

最後感謝所有參與人員的努力,也期待透過電視媒體將桐林社區的生態調查及環境維護文化多加宣傳。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民視新聞轉載] 龍眼枝木藝加工 桐林村新商機

原始連結: http://news.ftv.com.tw/?sno=2009A08C14M1&type=Class

龍眼枝木藝加工 桐林村新商機 2009/10/08 

【訊息】

台中縣霧峰鄉的桐林村,主要以生產龍眼、荔枝、香蕉等作物為主,當地村民在農委會以及霧峰農會的輔導下,利用修剪廢棄的龍眼枝條,做成各種各式各樣的木藝加工品,開發地方的產業特色。
走進桐林村,社區民眾正聚精費神的製作這種木藝,仔細看,這些材料都是當地就地取材,從龍眼林或荔枝園裁回來的枝條,經過巧思,變成一件件有趣的作品,這些木藝品做得惟妙惟肖,每一件作品都透露出當地的人文特色。
桐林村緊臨九九峰保護區,這裡的生態相當豐富,當地村民選擇林角鴞,當作社區的吉祥物,除了木藝作品,社區民眾自編字導的木偶劇,也很有地方特色。
創新的農村人文發展,不但凝聚桐林村民的向心力,也讓當地的農業變得很蓬勃。(民視新聞 李坤錫、余壽生台中報導)

--------------------------

家興註:文中的「林角鴞」應更正為「領角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