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則簡訊,來訊是問說「你們是賣甲蟲的嗎?」,我回訊「現在只有一些標本跟相關工具,謝謝」。再來訊「是喔那何時會有活蟲呢還是可推薦…」,我回訊「不好意思,因理念改變。不建議養外來甲蟲。容不推薦,謝。」
其實我過去(大概5~6年前吧, 約民國92年附近)曾經推廣過甲蟲飼育,包括國內及國外的甲蟲類或非甲蟲類的昆蟲。那時甲蟲業在國內還不算很熱門,我曾經經營過帕格黎黎昆蟲館,提供一些昆蟲活體、標本及相關工具等。
不過在我連續遇到了幾個很物欲的小朋友後,我對經營國外甲蟲類完全失去了興趣,這些甲蟲似乎變成了小朋友們在學校炫耀比價的工具,這樣的態度甚至也形成了某些家長的困擾。
由國外甲蟲飼育來瞭解生態保育經常是許多昆蟲活體販售業者的口號,不過我覺得那實在是有點牽強。 後來我們透過連鎖博物館體系來推廣國內甲蟲的飼育,包括獨角仙與鍬形蟲。不過回想起來,與其說藉由甲蟲飼育來推廣生態保育觀念,我總覺得那裡面還是少了一些必要的環節。雖然有的人可以從飼育的過程中得到很多生態的啟發,但恐怕相對的,也有很多人什麼都沒有得到。
此外,這種風潮也會形成野地野生動物被濫捕及棲地被刻意破壞的超乎想像因果。主要的原因是,(1)採集的成本往往低於飼育品的成本 (2)如果物以稀為貴,保護自己的採集地,破壞別人的採集地也是有可能發生 (3)適當的採集本來在生物族群承載範圍內, 但因採集點的曝光而被採到爆,形成特定物種族群的不可回復 (4)大多數的採集,原則上都是非法的。有鑑於此,實在需要終止這種行銷的方式。
我並不認為生物的飼養與商業販售有著非常天大的罪惡,尤其當我看到一些非素食主義者,或非生活簡約者…對此類行為「過度批評」,反而令我感到他們的想法實在是十分的天真及單純。這些過份衛道及偽生態保育人士可能會說「你憑什麼決定一個物種的生命去向,憑什麼販售生命…」,但他們很可能被質疑「你憑什麼吃雞或被問到是否從小吃素,或是否不開車,不上高速公路,不使用電器…」,這時「偽道人士」通常會發怒。
這些啊哩啊喳的討論實在無趣,也沒有必要玩太多文字遊戲。但我粗淺的想,我們或許可以推廣一種符合當代的新觀念,崇尚一種新價值,那就是「要觀察生物,就應該要在合法範疇內,在他的原生地看,才算是真正的生物觀察,才能真正欣賞到生物真正的美。」 讓我們嘗試用這樣的想法,來呼諭大家來重視「原生地」、「原生地保護」的概念,取代「箱育、籠育觀察」的慾望。 也就是說,如果野生物是在野生地看到才有真正的生態觀察(觀賞)價值,那麼在市場上的那些就只當作是寵物,別再談什麼生態了。一旦理念轉變,沒有市場也就沒有需求,這反而是一種值得努力的方向。
p.s. 當然有時研究不免要控制變因而有特殊需求,這時則應當要考量合法合理,但要說有什麼切確標準,誰曉得分界在哪呢。
我的看法當然不是對的看法,只是提供個人一時一地的感想,您可以接受,也可以否決,你可以選擇開心的看,也可以選擇不開心就別看。別人說的話,不用照單全收,要保有自己的見地。
阿興 98.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