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生活記錄-探訪洪耀春、郭麗雪夫婦的生態池

image

洪耀春先生家的生態池完工差不多快一年了,今天終於有機會進行探訪。洪先生的生態池位置距離民生橋約1公里,海拔約在200公尺左右,共設置有兩處,一個上池一個為下池,底質均為混凝土,並於池上搭設篷架,此外兩池之間有水管相接,據瞭解經過冬季還能保有部份水源不致於完全乾枯,這點在缺乏水源的山區實在是很不容易。

在上池及下池目前可見三根鐵架橫跨池區,洪太太表示主要是為了可以站在上邊進行邊坡的除草。事實上洪先生的整個園區都是使用人工除草,並不使用農藥及殺草劑,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生產的龍眼也更加安全及沒有農藥殘留。

生態池上池主要種植有水鼈、莎草、水簑衣、粉綠狐尾藻等,在池水中可以發現有白頷樹蛙的蝌蚪及成蛙,白天也很容易聽到白頜的叫聲,據洪先生表示池子裡還有拉都希氏赤蛙、澤蛙及日本樹蛙等蛙種。下池主要是以水鼈為主,生長狀況良好。

就我所知,在社區初步生態池營造成果來說,能留住水就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成果了,目前政良大哥及碧花姐的生態池在保水方面都還有些問題,主要是因為後者之生態池營造時採用自然泥土底質,在土質及施作上未全面使泥土孔隙緻密的狀況下,漏水的情況都還蠻嚴重的,有待進一步改善。

洪先生的生態池雖然規模不大,但也已經在乾旱的山丘上提供兩棲類及蜻蜓物種棲憩之地,為平淡的龍眼果園增添不少生態趣味。未來如有機會進行環境美化,個人覺得在池邊的土坡上則建議可以再栽植如野薑花、腎蕨、木賊、田字草等物種,更邊坡可以栽植木本植物(例如九九峰特色物種之台灣梭欏樹,若水源充足,種筆筒樹應該也不錯)。

池內及邊際區儘量減少外來種物種比例及覆蓋度,增加原生種如圓葉節節菜、狸藻、田蔥、野慈姑、水蕨等物種,池內根系較為強勢的物種(像是水簑衣及莎草科植物等),因為目前的生態池並不大,建議是種在小花盆內,以限制其根系發展,可以減少陸化及維管的問題。在金屬結構物方面或許可以木板包飾增加自然度。在水源方面增加一個較大噸位的雨水收集桶(水槽)應該也是未來生態池經營管理目標。

image

image

image

就初訪感受,整體環境感覺十分整潔明亮,且連繫本園區與民生橋間的1公里路況也十分良好。此外洪先生在園區還搭設了一個二層高的小屋子,視野良好,能將整個桐林橋至桐林國小附近的村落及遠方的山脈盡收眼底,實在是個適合經營採果體驗的好地方。

以上由家興報導。

1 則留言:

pagalili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